0898-08980898

leyu手机版登录入口永恒的记忆 我国化工事业的开拓者、领路人——记中国科学院院

leyu乐鱼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leyu手机版登录入口永恒的记忆 我国化工事业的开拓者、领路人——记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工部第一设计院首任院长陈冠荣陈冠荣(1915年12月5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荣誉奖金待遇的著名化工专家,中国化工设计行业的开拓者,化工科技开发的领路人,历任重工业部化工局设计公司副经理兼总工程师、化工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有机化工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北京化工设计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化工部第一设计院(现为:中国化学所属天辰公司)首任院长、化工部副总工程师等职务。1980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学部委员。

  陈冠荣长期从事化工设计工作,组建了我国第一支化工专业设计队伍,组织设计了甲醛、乙醛、己内酰胺、聚氯乙烯等数十套化工生产装置,领导并参与煤制合成氨的气体净化、聚氯乙烯以及流化床制苯酐等新技术的改进和研发,多次参与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各项重大决策讨论,提出了“引进技术国产化三步曲”的设想,组织制订和推行化工新技术开发管理制度,为推进科研成果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我国化工技术进步和化工设计工作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陈冠荣193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考入北京燕京大学医预科,1934年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并于1936年毕业。在学生时代,就树立艰苦奋斗、报效祖国的信念,他爱国忧民、积极进取,曾多次参加学生。

  大学毕业后,陈冠荣在保定河北医学院任讲师,后到南京国民政府化学兵队从事防毒技术的研究,之后参加柳州炼油厂筹建,组织重庆炼油厂生产和重庆第23兵工厂的技术管理工作。1946年1月,受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派遣,到东北参与接管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化学工厂(沈阳化工厂前身)工作。1年后,转到中国石油公司新竹研究所担任工程师,从事科研工作。1947年5月,陈冠荣到美国匹兹堡卡奈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学习,仅用1年时间,就获得硕士学位。

  在美国学习期间,他依然心系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盼望有朝一日能够将一身所学报效祖国。当他获知建设新中国的伟业迫切需要大量科技人才时,深受鼓舞,毅然放弃国外继续深造的机会,归心似箭,连毕业典礼也顾不上参加,毕业证书也没领取,收拾行装匆匆奔上回国之路……几经辗转,于1949年1月到达东北解放区,从此投身祖国的化工事业建设。陈冠荣193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附中,考入北京燕京大学医预科,1934年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并于1936年毕业。在学生时代,就树立艰苦奋斗、报效祖国的信念,他爱国忧民、积极进取,曾多次参加学生。

  大学毕业后,陈冠荣在保定河北医学院任讲师,后到南京国民政府化学兵队从事防毒技术的研究,之后参加柳州炼油厂筹建,组织重庆炼油厂生产和重庆第23兵工厂的技术管理工作。1946年1月,受重庆国民政府经济部派遣,到东北参与接管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化学工厂(沈阳化工厂前身)工作。1年后,转到中国石油公司新竹研究所担任工程师,从事科研工作。1947年5月,陈冠荣到美国匹兹堡卡奈基理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学习,仅用1年时间leyu乐鱼,就获得硕士学位。

  在美国学习期间,他依然心系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盼望有朝一日能够将一身所学报效祖国。当他获知建设新中国的伟业迫切需要大量科技人才时,深受鼓舞,毅然放弃国外继续深造的机会,归心似箭,连毕业典礼也顾不上参加,毕业证书也没领取,收拾行装匆匆奔上回国之路……几经辗转,于1949年1月到达东北解放区,从此投身祖国的化工事业建设。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发展国民经济是国家的当务之急,而化工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关乎各行各业的发展。能够发挥所长,将所用在祖国的科学发展上,是陈冠荣最大的心愿。

  回国后,他进入当时的东北工业部化工局工作。当时,中央提出要恢复和重建东北化学工业,面对当时没有专门的化工专业设计队伍的情况,陈冠荣一边刻苦钻研,虚心向外国专家及海外归国的设计专家学习请教,另一边,他网罗各方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动员了300多名高中及大学毕业生来东北参与工业基地的建设,并以此为基础,逐步筹建了一支我国化工行业最早的设计专业队伍。面对技术资源的匮乏和贫瘠的问题,陈冠荣专程到上海从书摊上搜罗《BIOS》刊物(该刊物是二战后英美等国家调查德国化工现状而整理的刊物,在二战后一段时间成为各国化工建设的重要参考,但并未在市面上公开出售)等设计参考资料。面对缺乏工程项目设计经验的问题,他四处奔走求援,邀请相关专家培训指导试验设计。此外,陈冠荣还组织设计人员参与一些化工厂的设计制图和现场实习,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些化工厂陆续恢复了烧碱、盐酸、漂白粉、氯化苯、硫酸等产品生产,生产了硝基苯、苯胺、苯酚、磺化煤、硝酸钠、亚硝酸钠等新产品,为我国农药、染料等工业的起步、改善人民生活和支援前线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这支新的设计队伍也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成长。

  1950年,按照中央指示要大力发展化学工业,恢复旧厂,扩大或建设新厂。国之使命、铭记于心、有召必应、使命必达。陈冠荣无畏艰难,带领设计队伍来到吉林江北荒野现场,开展前苏联援建的吉林化肥厂、合成橡胶厂及染料厂前期建设工作。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天寒地冻,没有宿舍,只能以天为被以地为席露宿荒野。陈冠荣带领团队边学边干,调查收集和整理建厂基础资料,经过3年多辛勤付出,在完成3个化工厂计划任务书的制定和各阶段设计工作的同时,还调查整理了大量有价值的技术经济资料。1951年,陈冠荣作为对口谈判的总负责人代表中方就地处理和决定许多重大关键问题,例如将原定的合成橡胶厂改为电石厂;化肥厂原料由用焦改为用煤并相应改变造气炉型;调整染料厂产品品种,增建自备热电站,优化改变布置以节省大量良田等。1957年10月,吉林化肥厂、电石厂和染料厂顺利投产,吉林也成为当时新中国最大的化工基地,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1953年到1957年间,陈冠荣除组织力量继续配合苏联援建的吉林、兰州、太原三大化工基地的设计任务外,还完成国家建设计划中其他项目的工程设计任务。在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下,他率领团队完成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17个新建项目和11个扩建项目的设计,其中包括年产7.2万吨合成氨的四川化肥厂、年产40万吨和20万吨过磷酸钙的南京磷肥厂与太原磷肥厂、年产1.8万吨烧碱的长寿化工厂以及年产230吨有机玻璃的锦西化工厂等,这些项目在1959年以前相继顺利投产。

  逐步建立健全设计体系机制,引导我国化工事业规范发展。20世纪50年代,我国化工建设刚起步,基础薄弱,没有专业化的设计机构,更没有一套规范的设计工作程序和方法。要快速发展我国化学工业,就要对现有的基础设计工作进行优化升级。陈冠荣对比当时普遍采用的方式,结合当时我国的国情,提出以总负责人牵头工程项目组织机构为主体,专业设计机构负责行政、人事、专业交流的工作模式。该模式提高了设计效率和质量,也培养了人才,锻炼了队伍。

  当时我国的设计程序主要是参照苏联模式,其设计阶段分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施工图设计三阶段。陈冠荣认真分析项目设计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特点,深入思考、及时总结,提出将“三段设计”简化为“两段设计”,即只分为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2个阶段。这极大节省了设计工作量,缩短了设计周期,提高了设计效率。与此同时,陈冠荣集中设计优势力量,编制了许多项目的通用设计模板,为各地方开展设计制图提供了便捷,极大缩短了当时各地项目建设设计周期,为我国化工事业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没有技术,就谈不上设计和建设!” 陈冠荣认为化工事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技术,他十分重视技术创新和应用。他要求设计人员对从国外引进的化工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装备等要做到“吃干榨净”leyu乐鱼,消化吸收,再有所创新。

  1963年,我国第一套引进的年产10万吨合成氨装置上马,该装置由英国人设计。但1年后,英国人传来消息,他们又有了新工艺,可以做到年产20万吨了。陈冠荣陷入了深思,我们年产10万吨的合成氨装置还未投产,他们又报来年产20万吨合成氨装置的价格,我们不能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他带领设计人员一头扎进了市场调查和技术研究中。深入研究后他发现,如果将原工艺路线中的原料改为天然气,同时采用甲烷化代替铜洗净化合成气来制合成氨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而且具有节省投资、降低成本和利于氮肥厂大型化等诸多优点。于是他开始探索适合中国资源条件的工艺技术。1964年,陈冠荣和团队构思出以煤为原料的“造气—高效脱硫—低温变换—砷碱法脱碳—甲烷化”生产合成气的新流程,并于1966年末在石家庄化肥厂进行应用,不到2年的时间,年产6万吨级合成氨装置正式投产,速度之快,令人惊奇。对比老工艺,新工艺降低了能耗,减少占地面积近一半,投资节约300万元,每吨氨成本降低20元左右。这种新工艺的实践成功,大幅提高了我国氮肥设计水平,提振广大技术人员自力更生、大胆创新的信心和勇气,为建设大中型氮肥厂提供了有利条件。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德士古水煤浆气化法在国外获得成功。陈冠荣对此很重视,建议引进技术软件包,自主开发我国水煤浆气化成套技术。陈冠荣和几位专家组成水煤浆气化攻关组,反复研究推敲新工艺。1984年,鲁南化肥厂造气系统改造工程项目开展设计。1993年6月,全新的水煤浆气化和净化流程工艺首次在鲁南化肥厂合成氨技术改造项目(8万吨/年合成氨、13万吨/年尿素)全流程应用并投产。同年该技术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并于1994年12月获化学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95年12月获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颁发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装置研制主要由化工部第一设计院承担,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与国内自主开发相结合,对老厂进行技术改造建成,装置国产化率达到90%,比成套引进节省建设投资40%以上。水煤浆加压气化技术具有能耗低、污染轻leyu乐鱼、自动化水平高、煤种的适应性广泛等特点,是当时世界煤化工技术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当时的水煤浆加压气化及气体净化制合成氨新工艺,被列入国家重大科技节能攻关项目。

  从解放初期到20世纪70年代,他呕心沥血,在他亲自领导下的化工设计院完成了三酸、两碱、化肥、塑料、合成橡胶等设计任务近100项,取得大量的国家级和省部级成果奖项。这些成果的背后凝聚了他大量心血,每一项成果都离不开他的身影,但他好像从未关注过名誉,也从未在乎过奖项上是否有他的名字。与他共事多年的老同事曾说,陈冠荣只管工作的事儿,从不参与领奖的事儿,好多研究工作都是他提出和指导的,等研究进行得差不多时,他就主动退出了。

  时光飞逝,眨眼间,他已过退休年龄,本应安享晚年的他,却仍像年轻人一样一直充满热情和活力。不久之后,他就被任命为化工部科技局总工程师,然后满腔再次投入到新的事业中去了。

  他深刻认识到,我国的化工科研开发转换能力还很薄弱,不能有效将科研成果通过设计转化为切实的生产力,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改善这个局面,一是从管理制度入手,组织制定化工新技术管理工作制度,完善《化工新技术开发管理条例》,推动化工科研开发,促进科研、设计结合,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二是加大对应用基础研究的重视,每年从科研费用中划拨一定比例,选择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及院所,明确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开展课题研究,推动产学研发展。三是重点关注化工单元开发,从工程放大的实际需要出发,让化工科研院所除了专业方向的分工外,也有化工单元研究开发的分工。他组织天津化工研究院对燕山石油化工公司早期引进的大型聚丙烯装置进行循环水碱性水质稳定处理,控制腐蚀,提高产量和效益,并在天津化工研究院形成了循环水水质稳定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一条龙的运行机制。截至上世纪90年代初,他组织优化升级改造的项目达100多个,年产值近10亿元。

  在即将进入耄耋之年,他又被任命为化工部副总工程师、技术委员会主任。老骥伏枥,继续为党为国奉献着光和热。他在提出“引进技术国产化三步曲”构想后,又结合国情,撰写了《关于新的技术和化学工业对策的几点意见》《应该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植保路子》《关于大型合成氨装置设计和设备制造应当立足国内的报告》等报告,提出了合理规划产业链条、加紧研发新型肥料、战略性调整化肥工业布局、深挖改造我国乙烯厂等建议,为中国石化工业发展出谋献策。他主编《化工百科全书》,为化工领域留下重要的史料。

  陈冠荣作为我国化工事业的开拓者、领路人,他不计名利、一心为国、清正廉洁、无私奉献、坚守真理为我国化工事业的崛起倾注毕生心血,陈冠荣的科学精神激励一代代化工人挺起民族工业的脊梁,接续奋斗,勇攀科技高峰,用化学科技力量照亮中国化工强国的前进之路,奋力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华章。(根据《中国化工报》《爱我化工》等资料整理而成。(作者:天辰公司 傅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