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8-08980898

leyu乐鱼深度分析:石油那些事儿

leyu乐鱼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leyu乐鱼深度分析:石油那些事儿我一直想跟我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亲朋好友用他们能够听的懂的话语解释清楚,石油及石油行业到底是什么东东。可是直到现在,好像还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理解石油(科班出身的专业人士除外)。他们常常问我的问题是,“油田是不是跟稻田似得,划分得一块一块的?”“油田是不是在地底下就是一个大湖,里面全是石油?”“92号汽油和95号汽油是怎么回事,它们有什么区别?”“我们只知道伊拉克有萨达姆,还不知道那里有石油”“你们加油肯定是免费吧,什么时候送我几张油票吧!”......看来,石油行业的门槛还真是不低。

  一是行走在荒山野岭或人烟稀少的道路上时,偶尔映入眼帘的稀稀拉拉或一字排开、井然有序的,且来回上下永远重复“低头—抬头”动作的“磕头机”,它又叫“驴头”,业内正规的名称叫“游梁式抽油机”,它是把石油从千米之深的地下“举升”到地面的主要动力工具。

  二是遍布中国大江南北,驻扎在城市或乡村主干道或高速公路两旁,竖着“中国石油”、“中国石化”或“Shell(壳牌)”红红绿绿牌子、以及标着“92”“95”号汽油牌子的加油站,那其实是石油产业的最下游——终端销售设施,在这里,石油公司将产品卖给消费者。

  三是密集分布在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或大中型城市工业园区的,由一根根圆柱型、高低不一的“钢管”构成的,错落有致的“建筑群”,每个建筑群大概有一个普通居民小区那么大,常常看见有白烟从“钢管”里冒出,一到晚上,更是灯火璀璨,甚是好看。那其实是炼油厂或石化厂。那些的“钢管”的学名是“分馏塔”或“蒸馏塔”。炼油厂是石油产业的中间环节。来自地下的“原始石油”(原油)输送到这里,经过蒸馏和分馏等一系列加工环节,一部分就变成我们熟知的汽油或柴油,它们都是“成品油”的一种。

  四是我们常常在电视、报纸、网络上看到这样的字句:“截至当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6月交货的WTI期货价格下跌0.96美元,收于每桶94.21美元,跌幅为1%;6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Brent)原油期货价格下跌0.22美元,收于每桶102.6美元,跌幅为0.21%”。这实际上讲得是原油的价格,所谓WTI或Brent,只不过是原油品种的标牌而已,就像香水有香奈儿和Dior一样。与商品社会里的其他商品一样,全球石油界通过价格这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市场的供需和消费。石油,其实主要就上面这几点事。直白一点说,就是如何将一种可以为人类提供动力的物质从看不见摸不着的地下发现(石油勘探)、并运送(石油开采)到地面上来;如何将这种物质加工处理成可供汽车或轮船使用的燃料(成品油);如何将燃料(配送)、以什么样的价格(油价)、在什么地方(加油站)卖给消费者。

  以上是理解石油的直观层次,也是最低层面。那么,石油究竟是什么?石油意味着什么?石油的直接和间接作用在哪里?石油行业的发展史是怎样的?石油公司、石油巨头又是怎么回事?石油大亨怎么那么有钱?石油美元是什么?欧佩克(OPEC)、国际能源署(IEA)是什么机构?只要稍微想深入了解一下石油及其所在行业的人,大多都会问以上的问题。

  这里提到的“石油”是一个更加宽泛的概念。从品种类型上讲,既包括狭义上的、呈现液态的原油,也包括天然气;既包括相对容易开采的常规石油天然气,也包括进入21世纪以来炒得越来越热的、相对难以开采的非常规石油天然气,比如人们经常听说的超重油、油砂、煤层气、页岩气、页岩油和致密气等。从产业链角度讲,既包括上游的石油勘探开发,和中游的石油天然气运输(通过管道和油轮),也包括石油化工和油品销售。从经济与社会学的角度讲,既包括石油天然气的供应方与需求方,即所谓的油气生产国(资源国)和消费国,以及它们之间的博弈;也包括石油这个“舞台”上的主要表演者——石油公司,既有性质的跨国石油公司、独立石油公司,也有由国家掌控的国有石油公司。

  总之,我并不想强调什么高深的技术以及试图去解释有关石油的专业名词,也不想过多引用有关石油的各类数据。只想用更为世俗的方式,以全球的视野,“全景式”展示一下石油这个行业。

  想来想去,还是借用一个喜闻乐见的、源自西方的分析框架:What(是什么)、When(在什么时间)、Where(在哪里)、who(哪些人)、How(怎么做)、What Effect(影响怎样),即所谓的“5W/1H”框架,来说说石油“这点事”。

  石油是什么,只要把这两个字去百度一下,可以出现大约一亿条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信息。上初中时,教科书里就告诉我们了,“石油是工业的血液”。毫不夸张地说,石油这个词,是现代工业社会里,挂在人们嘴边最多的词之一。石油对人类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呢?毛主席曾经说过,“没有石油,地上跑的,天上飞的,都玩不转”。如果说得再充分一点,按照官方的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石油的交易额一直是全球单个商品交易额中最大的。粗略估计,仅就原油消费而言(不包括天然气及其他石油产品),全球近10年的平均年消费额可达到3万亿美元以上,另外,最近几年的天然气平均年消费预计可达到6000亿美元以上。这是什么概念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2012年,全世界的GDP总量是71.7万亿美元,照此比较,石油天然气消费产生的GDP约占全球GDP总量的5%左右。

  百度里对“石油”是这么解释的:“石油又称原油,是一种粘稠的、深褐色液体。地壳上层部分地区有石油储存。主要成分是各种烷烃、环烷烃、芳香烃的混合物。石油的成油机理有生物沉积变油和石化油两种学说,前者较广为接受,认为石油是古代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属于化石燃料,不可再生;后者认为石油是由地壳内本身的碳生成,与生物无关,可再生。石油主要被用来作为燃油和汽油,也是许多化学工业产品如溶液、化肥、杀虫剂和塑料等的原料。”这是一种“殿堂”式的解读,要真正读懂上述这一段文字,没有大学本科的水平,肯定不行。

  还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大师级人物,美国知名的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在其著作《石油大博弈》的第二章,对石油的描述比较世俗和惟妙惟肖:“...1854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西北部山林深处,人们开始关注一种当时被称为‘石油’的物质,以及它神秘莫测的前景——之所以称之为“石油”,是要同植物油和动物油区分开来。人们知道,这种东西是从石头缝里或地下的泉眼中涓涓冒出...在那个荒野,人们曾用原始的方法收集过几桶这种黑黑的又带有点臭味的东西,据当地人说,它可以用来制药...”

  宾夕法尼亚是现代石油工业的发源地,其标志性的事件是在1859年,一位叫德雷克的“上校”在这个州的某个地方,用现代的技术,打成了全球第一口油井,从而开启了现代石油工业的先河。其实,早在上千年前甚至几千年前,人类对石油的认知已经达到1854年宾州人的水平。大约4000年前,古巴比伦(现在的伊拉克)王国的人们当时已经开始使用一种后来称为“沥青”的东西,并用它来铺路。我1999年第一次前往伊拉克时,亲眼看到了直到现在还存在的一段大约10迷长、1米宽的古代“柏油马路”。

  另外,在中国宋代的四川一带,人们也开始使用石油。全世界范围论证下来,“石油”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宋代著名人士——沈括先生的名著《梦溪笔谈》。书中的原文是这么说的:“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高奴县出脂水,即此也。生于水际,沙石与泉水相杂,“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颇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烟甚浓,所沾帷幕皆黑。”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鄜州、延州境内有一种石油,过去说的高奴县出产脂水,就是指这种东西。石油产生在水边,与砂石和泉水相混杂,时断时续地流出来。当地居民用野鸡尾毛将其沾取上来,采集到瓦罐里。这种油很像清漆,燃起来像烧麻炬,只是冒着很浓的烟,它所沾染过的帐幕都变成了黑色”。作为中国的一名石油人,我很是为此骄傲了一把。哼,中国人才是石油的“鼻祖”!然而,中国人老是干一些“起了大早、赶了晚集”的事情。现代石油工业在中国的真正发展也就是解放以后的事情,比美国晚了差不多一个世纪。中国的石油工业体系建设过程中,先跟子(俄罗斯人)学,改革开放后又跟欧美人学。虽然近十年的原油产量基本稳定在全球第五位左右(沙特、美国、俄罗斯、伊朗排在我们的前面),但很多西方人、中东人甚至不知道中国还是一个产油国,而且是产油大国。

  说到这里,石油是什么,相信绝大多数人已经基本清楚了。其实,我重点想阐述的并不在此。或者,以上阐述的,只是石油的本质——一种化石燃料,石油的本色——黑色,以及石油的味道——臭臭的。我更想说的是,赋予石油的其他几种“颜色”。另两位美国知名的石油人士——迈克尔·埃克诺米迪斯和罗纳德·奥利格尼,在他们那本《石油的色彩》中,对此有非常到位的描述。该书写法生动巧妙,以颜色为喻指,详细论述了石油在现代社会中的种种关系:绿色——美元的色彩,讲得是石油造就的财富;黑色——原油是黑色的,讲得是石油的物理属性及它的勘探开发;红白蓝色——讲的是洛克菲勒发家的神话,同时也象征着美国人的性格特征;红色——喻指为争夺石油而引发了战争;本色——指石油工业中的资金、人力和技术;彩虹色——象征着石油的文化;——喻指政府与石油工业的关系;新绿色——喻指环保与石油:紫色——喻指石油工业的发展前景。最后为什么是紫色呢?作者在本书中这样写道:“石油工业及其产品,尤其是后者,将在今后几个世纪中继续存在leyu手机版登录入口,并且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石油无疑是当今世界的王中王,更是人类将来的主宰。石油最终的色彩将是象征着帝王威严的紫色。”

  可以看出,石油就像一位“任人打扮的黑人美女”,被赋予了太多的涵义。其实,石油就是一种埋藏在地底下的一种可燃性液体物质而已,只是由于人类的进步和现代工业,石油才显示出其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如果没有工业,“黑黑的、脏脏的、臭臭的”石油在人类的眼里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东西而已。

  上面已经说到,如果从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打成第一口油井算起,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史已经超过150年。在这150年的时间里,在具体什么时点,在石油这个行业发生了什么大事,对这个产业有什么影响?如果让我总结全球石油工业150年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的线件事可以大书特书。

  第一,1859年,德雷克“上校”在美国宾夕法尼亚的泰特斯维尔村钻出第一口油井,标志着现代石油工业的开始。

  第二,1870年,约翰·洛克菲勒创建标准石油公司。这既成就了洛克菲勒全球石油界的“教父”和世界首富的地位,也标志着石油公司开始成为世界石油工业这个舞台上的主角。

  第三,1873年,阿塞拜疆巴库石油开始开发,同年,诺贝尔家族进入石油产业。标志着俄罗斯成为全球石油产业的“重要一极”。此后的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库的石油一直是斯大林和希特勒争夺的焦点。

  第四,1901年,威廉·达西(BP石油公司的创始人)取得波斯(今天的伊朗)石油开采权。中东的石油开始成为全球石油界的焦点。

  第四,1907年,亨利·迪特丁和马库斯·塞缪尔促成了壳牌石油公司与皇家荷兰石油公司的合并,从而诞生了又一个百年石油巨头——壳牌(Shell)。

  第五,1914年,英国政府取得英波公司(BP公司的前身)51%的股权,从而在伊朗的石油开发上暂居主导权,也标志着外国大石油公司主导中东地区勘探开发大幕的开启。

  第七,1939~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石油在战争和扭转战局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

  第八,1948年,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埃克森公司)、纽约美孚石油真空(美孚)、加利福利亚州美孚石油公司(雪佛龙)、德克萨斯石油公司合组阿拉伯美国公司(阿美),即后来的沙特阿美(Saudi-Aramco)。目前,沙特阿美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也是全球资产最优良和价值最高的公司。

  第九,1951年,伊朗首相摩萨台将英伊石油公司收归国有,引发了二战后的第一次石油危机,也开启了产油国政府(东道国)不堪忍受跨国石油巨头的“压榨”,开始“国有化”,把油田资产收归国有的先河。

  第十,1959年,在中国东北的松辽盆地,大庆油田被发现。截至目前,大庆油田依然是我国第一大油田,全国第一大工业企业,全国第一大纳税大户。大庆油田是一面旗帜,是新中国工业体系这顶“皇冠”上的一颗最大的明珠。“工业学大庆”已成为几代人的记忆和共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中国人民最重要的精神脊梁之一。

  第十一,1960年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在巴格达成立。自此,全球主要的石油出口国开始联盟,抱团取暖,共同对付他们眼里的“”的西方人。自此,由“七姊妹”为代表的西方大石油公司控制全球石油价格和供需体系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上世纪七八十年代,OPEC在稳定油价方面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之后,OPEC的影响力逐渐减弱。目前,由于石油的“化”和“金融化”,OPEC在石油价格上的话语权已经变得十分有限。

  第十二,1973~1974年,1973年10月,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占据多数的OPEC为了打击对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国家,宣布石油禁运,暂停出口,从而引发全球石油恐慌,造成油价上涨。当时原油价格曾从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涨到超过13美元。1974年,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在法国巴黎成立。IEA是由欧美等西方石油消费大国发起成立的,其主要目的,就是消费国之间的联盟,抱团取暖,以抗衡OPEC。目前,IEA已经成为一个更为国际化的权威机构,其定期发布的报告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制定政策时的重要参考。

  第十三,1979~1981年,1979年,伊朗爆发美国人质危机及伊斯兰,引发第二次大的石油危机;1980年,伊拉克发动对伊朗的“两伊战争”,全球位居老二和老三的石油生产国开始大打出手,这一打就是八年。由两伊战争及地缘引发的恐慌导致国际油价从1979年的13美元/桶,飙升至1981年的34美元/桶。

  第十五,1989年,埃克森石油公司发生“瓦尔兹”号油轮溢油事件。1989年3月24日,埃克森公司的“瓦尔兹”号超级油轮从阿拉斯加装满原油驶出威廉太子港。在距离威廉太子港以南40公里的勃莱岛附近突然发现前方有冰山,为躲避冰山,驾驶员匆忙转舵,结果触礁搁浅,油轮有8处破裂,3万多吨原油泄漏到海上。10多天后,油污面积扩大到2300平方公里,对海洋生物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每年的渔业收入估计将损失1亿美元。此后,石油行业的安全及环保问题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2010年,悲剧再次发生,BP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发生“深水地平线”——海洋钻井平台发生爆炸,导致5人死亡和大面积的石油污染,BP公司由此承担的损失是前者的500倍,达到了500亿美元。

  第十六,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随后,海湾战争爆发。引发了第三次大的石油危机。导致原油价格增加了近一倍。

  第十七,1998年,1998年8月,BP石油公司宣布以482亿美元收购当时美国的第六大石油公司——阿莫科公司,由此拉开了随后三年的新一轮的石油巨头兼并收购浪潮,包括1999年的埃克森与美孚石油公司的合并。最终,全球大石油公司由原先的“七姊妹”变成现在的“五巨头”。

  第十八,2007年,“新石油七姊妹”进入人们视野。2007年3月,英国《金融时报》在一片文章中提出了石油“新七姊妹”的概念。这新七姐妹是指那些在经合组织(OECD)以外国家的最有影响力的国有石油公司。她们包括:沙特阿拉伯国家石油公司(SaudiArmco)、俄罗斯天然气股份公司(Gazprom)、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和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这标志着,世界石油工业不再是跨国石油公司的天下,一些国有石油公司开始与国际巨头分庭抗礼。

  第十九,2008年,国际油价创出历史新高。2008年7月11日,交易所的原油期货价格一度达到147.27美元/桶的历史高点,一种说法是,“原油价格根本不是涨上去的,而是被美国的金融玩家们炒上去的。”然而,好景不长,2009年,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爆发,国际油价做了一回“过山车”,跌到40美元/桶左右。

  第二十,2010年至今,美国页岩气开发生产和利用取得巨大成功,这一成功,一方面开启了人类探索使用新型能源的先河,另一方面,使得美国从原来的油气进口第一大国变为一个天然气自给自足的国家。往大了说,美国由此不再像以前那么关注中东、拉美等为她输送能源的国家,由此全球的地缘格局将会发生变化。往小了说,自结自足保障了美国的廉价油气消费,从而拉低制造业的成本,促发美国培育新的制造业竞争优势。

  人类一开始是在陆地上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勘探和开采,随着技术的发展,人类把触角伸到了海洋和极地。目前,石油和天然气的产量主要还来自陆上,但海洋和极地是明日之星。据估算,海底之下蕴藏的油气总量要远远高于陆上,约占全球油气储藏总量的70%,人类现有的技术已经能够将水深3000米以下的海底油气勘探和开采上来,即便这样,人类对海洋的开发上仍处于从初级向中级迈进的阶段。极地(北极和南极)更是希望之源,但由于环境的极端恶劣和技术极高要求,人类对极地能源的开发上属于起步阶段。但我担心,由于人类的贪婪和逐利心理以及某些大国的霸权心态作崇,极地资源的开发会进一步加速,连极地的资源都没了,未来的人类从哪里去找像石油这类化石能源呢?这等于把“无望”和硬骨头留给了我们的子孙后代。

  目前,有一种特殊的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又叫可燃冰)被炒得很热,这是一种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的结晶物质。这也属于极地能源的一种,目前其开发技术尚不成熟,据说日本人已经在这一领域率先取得了突破,这也能理解,日本是油气资源极其贫乏的国家,95%以上的油气消费均靠进口,日本人的忧患意识要比其他国家强很多。

  首当其冲的是中东,石油王者,沙特和两伊是定海神针。从地理上看,中东就是所谓的“西亚”,处于亚洲的西部,主要国家有沙特阿拉伯、两伊(伊朗和伊拉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卡塔尔、阿曼、叙利亚、也门以及巴林、以色列、黎巴嫩等;从世界地图上看,中东地区地处全球的“心脏”地带,是名符其实的地缘的焦点地区;从文化与地域上看,中东是伊斯兰世界的中心(以色列除外),是阿拉伯人民的核心聚集区;从地表环境上看,中东一带以沙漠为主,生态环境较差,常年缺水,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两条水量不大的河流是中东国家的救命河与母亲河,中东文明沿两河流域而起源和发展。

  说中东是世界石油产量的“王者”,一点也不为过。权威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中东地区的原油剩余可采储量[4]高达1093亿吨(8077亿桶),占全球总储量的48.4%,其中绝大部分蕴藏于沙特、两伊、科威特和阿联酋的国土上。这是什么概念呢,比较一下就知道了,截至2012年,中国的原油剩余可采储量为24亿吨(173亿桶),中东的储量是中国的近46倍!如果以中东地区目前的原油年产量为除数,以储量为被除数,其结果是78.1。也就是说,如果中东地区不再发现新的储量,仅凭现有的,还能生产78.1年!而中东整个地区的面积才多大呢!700万平方千米多一点,比中国小多了!再来看看天然气储量,截至2012年底,中东地区的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为80.5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43%,其中大部分位于卡塔尔和伊朗。相比之下,中国国内的储量才3.1万亿立方米,约为中东的十四分之一。中东地区拥有的油气储量占全球的“半壁江山”,是名符其实的“王者”。看来,上帝是“公平的”,给了中东这个地区相对恶劣的自然环境以及彼此起伏的战争、冲突和恐怖袭击,也给了她全世界无与伦比的地下宝藏。

  其次是美洲地区,笑傲江湖,北美洲和拉丁美洲各领。现代石油工业发源于北美。普通人的印象中,美国好像不是产油大国,否则怎么到处利用其软硬实力在全世界找油和进口石油呢。的确,美国这几十年来一直是全球石油的第一进口大国。但美国的确是个石油大国,直到20世纪7、80年代之前,美国的原油产量一直稳居世界第一,这足可以看出美国石油储量之丰富。在北美洲地区leyu手机版登录入口,原油和天然气储量主要分布于加拿大和美国,截至2012年底,该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分别为338亿吨和10.8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3.2%和5.8%。在拉丁美洲地区,油气储量主要分布于委内瑞拉和巴西,截至2012年底,该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分别为509亿吨和7.6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9.7%和4.1%。看得出,尽管现代石油工业在北美和拉美分别拥有150年和100年左右的历史,像人的生命一样,这里的绝大多数油田已经到了“黄昏”,感觉已经英雄迟暮了,但实际情况是,美洲地区的非常规石油的储量仍居世界第一,这使得该地区的剩余可采储量在全球总量的占比达到了32.9%,是真正意义上的三分之一。再加上美国现在的页岩气、页岩油产业异常火爆,预计未来几十年内,无论是产量上,还是在技术和管理体制机制上将一直领先全球,笑傲江湖。也许,未来某一天,美洲地区的石油储量、产量将超越中东,重回“王者”的宝座。

  第三是前苏联(中亚及俄罗斯)及欧洲地区,全球的“小中东”,中国西北方向的能源门户。前苏联地区也是现代石油工业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其主战场便是阿塞拜疆的巴库油田。石油对于欧洲人而言,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这是一种沉重和伤痛。众所周知,现在战争拼的是工业化,工业化拼的是能源、是石油。因此,石油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特别是二战,扮演了极为特殊、极为重要的角色,甚至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以至于当年希特勒和斯大林过招时,斯大林明确指示他的石油部长:“赶紧去高加索,把那里的油田统统给我毁掉!若被德军占领,我就枪毙你!但若是在德军还未达到之前,你就把油田毁掉了,我也会枪毙你!”这是一段真实的历史,足以看出,石油对于战争双方是多么重要。

  截至2012年,前苏联和欧洲地区的原油、天然气剩余可采储量分别为190亿吨和58.4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总量的8.4%和31.2%。石油主要蕴藏在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这两个国家,分别为119亿吨和39亿吨。这一地区的天然气储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强,主要蕴藏在俄罗斯和土库曼斯坦,分别拥有32.5和17.5万亿立方米。现实的情况是,长期以来,俄罗斯一直是欧洲的第一大天然气供应国,占欧洲进口气总量的一半以上。因此,在外交和地缘上,俄罗斯将“天然气”这张牌玩到了极致,欧洲人则往往忍气吞声,在与俄罗斯的博弈中没捞到什么好处,没办法,欧洲的冬天冷啊,老百姓需要天然气取暖。

  另外,近几年,国人慢慢熟知的中亚天然气管道,是指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投资建设的一条从土库曼斯坦穿过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到达中国的天然气管线,目的地区是把这三国的天然气引到中国来,解决中国的天然气供应不足的问题。中国北方,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天然气供应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中亚。中亚天然气管道已经成为我国陆上引进天然气的第一大通道,2009年底建成投产时,中、土、哈、乌四国元首都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但愿,未来我们和中亚诸国之间不会出现或少出现类似俄罗斯和欧洲之间的矛盾。

  第四是非洲地区,石油工业的“”地,“石油诅咒”一直困扰着尼日利亚和利比亚。非洲地区的石油勘探开发在全球石油工业发展历史中算是后来者,近几十年来,全球的一些大型的油气勘探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非洲,该地区是名符其实的“地”。截至2012年底,非洲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分别为173亿吨和14.5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球总量的7.8%和7.7%。利比亚和尼日利亚是非洲的石油大国,储量分别达到63亿吨和50亿吨,尼日利亚和阿尔及利亚也是非洲的天然气大国,储量分别达到5.2和4.5万亿立方米。这些石油天然气大国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挑战是,长期受“资源魔咒”或“石油诅咒”的困扰,其典型的表现是:政府的治理效率低下、盛行、社会矛盾冲突不断等。

  第五是亚太地区,“瘦骨嶙峋”,中国、印尼勉强算得上是地区石油大国。亚太地区实在是石油这个大家庭中的“三等公民”,长期“营养不良”,可谓骨瘦如柴。截至2012年,亚太地区的石油储量为55亿吨,只占全球总量的2.5%,其中中国24亿吨,算是在本地区独占鳌头了。该地区的天然气储量还算丰富,截至2012年的储量是15.5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总量的8.2%,其中澳大利亚、中国、印度尼西亚位居本地区天然气储量的前三甲,平均在3万亿立方米左右。

  近几十年来,由于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崛起,加上日本和韩国的底子,亚太地区的油气消费量与北美和欧洲呈三国鼎立的局面。北美地区既是油气生产大国,也是消费大国,供需决定价格,北美地区的油气消费价格最低,美国人、加拿大人活的很舒服。欧洲人和亚太人就不一样了,典型的消费大国、生产小国。中国虽是石油生产大国,近十年的年产量一直保持全球第五,但由于消费量太大,有杯水车薪之感。2000年以来,中国的原油对外依存度年年攀升,2013年已经达到58%,也就是说,中国每消费1吨原油,有0.58吨是进口的。因此,这两个地区的油气消费价格,要远远高于北美地区,尤其是东亚地区的油气消费价格之高,已经超过欧洲成为全球的“价格高地”。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亚洲溢价”。

  全球石油产业体系就像一个大家族,这个产业里的主要玩家就像家族里的各色成员,他们的定位和角色大致是这样的:

  主人——资源国的石油部、能源部或能源矿产部。主人即是油气资源的拥有者,自然是这个家族里“辈分”最高的。石油是有国界的,这赋予了其主权的色彩,是国家财富的象征。拥有石油资源的国家,不论拥有量大小,都称之为资源国。一个国家的石油部或能矿部通常可以代表这个国家并扮演着主人的角色。中国的油气资源的主人目前是国家发改委项下的国家能源局。但也有国家是例外,油气资源的主人是个人。这就是美国。主要原因是,美国的绝大部分土地是私有的,而油气资源是附属在土地上的。谁想在某一片土地上进行石油勘探和开采,必须要和土地的所有者(地主)签订协议,协议一般要说明,一旦有石油发现,并被开采出卖钱后,就要按比例与地主进行收入的分成,或者向主人定期缴纳租金。这个租金在业界被称为“矿区使用费”,英文叫Royalty。

  主人的代理人——资源国国家石油公司。通常,家族里的主人是不出面处理日常事务的,往往是授权一个机构或企业处理常务性工作,这便是国家石油公司。比如中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搞海上石油对外合作时,就成立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CNOOC),并授权其代表国家出面与外国投资者进行谈判和签署合同,并监督合同的执行;后来,到了八十年代末,国家想在陆上进行对外合作,于是便授权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即现在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出面与外国石油公司接洽。其他的国家也基本是类似的模式。

  主人邀请的有钱人——外国投资者。如果主人自己有钱有技术还有人,那么,主人或其代理人便自行勘探和开采那一亩三分地。但很多情况下,主人往往没钱,于是便邀请外人前来投资,同时允诺付给对方一定的报酬,或者按照一定的比例与对方分享开采出来的石油。这个外人便是外国投资者。外国投资者既可以是国际石油巨头,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壳牌公司、BP公司等等;也可以是别国的国家石油公司,比如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CNPC)在哈萨克斯坦、苏丹、委内瑞拉和加拿大等资源国进行油田勘探开发投资;还可以是私人老板,比如中国的一些民营石油企业跑到国外进行投资。主人与有钱人签订协议的模式并不是单一的,有的是主人把油田直接交给有钱人开发,甘愿当“甩手掌柜”,自己只收租金,这种模式多出现于石油工业的早期,及上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协议的有效期可以长达50年以上,有钱人很喜欢这种模式,因为投资回报高且他说了算,而且,如果油田的产量超过预期的话,他往往有超额的回报;有的是主人与有钱人按照一定比例分享开采出来的石油,主人分得的比例较高,毕竟,地下的资源是主人的,主人应该多得,这是上世纪十年代一种较为普遍的模式,合作双方也都比较乐意,合作的期限一般是20至25年,合同到期后,如果双方你情我愿,还可以延长;还有一种模式是,主人非常苛刻和强势,有钱人“沦落”成了“打工者”,主人只是按照谈定的价钱支付给对方报酬,至于油田开采量的多和少,一般跟对方没有关系,新世纪以来,这种模式较为普遍。毕竟,石油是一种战略资源,主人根本不想“肥水外流”,这种模式是有钱人很不喜欢的。

  为有钱人提供服务的人——石油技术服务公司。有钱人手里有钱,于是便成了“业主”,但业主并不能大包大揽把活全部干了。作为有钱人,投资者往往负责确定一个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或炼油化工项目的投资方案,并在项目建设与运营过程中扮演业主和管理者的角色。其他的工作,如项目投资方案的设计、项目设备的提供、勘探作业与钻井作业的实施等等,须由专门的第三方提供专业的服务。这些第三方便是石油技术服务公司,他们在石油产业的大家庭中扮演制造商、承包商和服务商的角色。全球比较知名的石油技术服务公司中,前三甲是斯伦贝谢、哈里伯顿和贝克休斯公司。

  比主人还的人——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自从纽约商品交易所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启石油期货交易以来,石油这种特殊的商品便具备了另一种特征——金融属性。说白了,石油因为重要和特殊,于是便有人想“炒作”它,一旦炒作,便有了心理预期,有时预期比较高,石油的价格便应声而涨,有时预期低,价格便下来了。那谁来引导和决定这种预期呢,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他们是一群喝着咖啡就能赚取数以亿计美元的大鳄。他们利用现代金融衍生品这种工具,通过炒作一些与石油相关的重大或突发性事件,游刃有余地控制着石油价格的涨跌。最近几年的伊朗核危机、美国页岩气、伊拉克的安全局势、中国的经济崛起等,都是他们的“炒点”。这些大鳄的影响力甚至远远超过这个家族的主人,因为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将油价抬高10美元/桶,而目前,除了美国政府以外,还没有哪个资源国具有如此掌控力。这不难理解,美国是这个世界的老大,华尔街是她的地盘,她的地盘她做主,她可以按照自身的意图去左右华尔街。有一种说法是,当美国想打压中国时,她会让油价上涨,因为每上涨1美元,中国便因进口石油而多支付出去20亿美元的真金白银;同样,如果美国想打压俄罗斯,她则会让油价下跌,因为每下跌1美元,俄罗斯财政收入就缩水20亿美元。

  所谓商业模式,说白了,就是石油这个行当的“活”如何干。前面已经谈到,石油行业这个“活”就是一个涵盖勘探、生产、运输、加工、销售的全产业链的运作过程,这一点上,此行当与其他行业没什么本质的区别,“道”是一个样的。这里,再点一点这个行当的第二种意义上的“活”,即所谓的市场竞争态势。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行业基本有三种态势:独家垄断、寡头垄断和自由竞争。

  OPEC国家:独家垄断。属于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的国家主要有沙特、伊朗、伊拉克、科威特、委内瑞拉及尼日利亚等,基本是清一色的石油输出(出口)大国。这些国家的一个共性特点是:石油是这个国家的核心财富,石油收入是这些国家的主要财政收入,油价高时,这些国家顺风顺水,油价低时,这些国家度日如年。这些国家还有一个共性特点是,均成立一个且是唯一的一个国家石油公司,代表统治阶层掌管该国最重要的财富。典型的有沙特的沙特阿美(SaudiAramco)石油公司,它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其他的还有伊朗国家石油公司(NIOC)、科威特石油公司(KOC)、委内瑞拉国家石油公司(PDVSA)、尼日利亚国家石油公司(NPC)。这些国家的石油产业模式是绝对垄断型的,国家石油公司的老板往往由该国的石油部长亲自兼任,他(她)绝对是国家总统最信得过的人之一。毫无疑问,这些国家石油公司是该国最大的公司,其项下可能成立诸多子公司或部门,分别负责该国石油的勘探、市场、运输、加工和销售等环节。有些公司,其本身的技术、资金和管理能力偏低,需要与外国投资者进行合作,比如NIOC、PDVSA等;有些公司,实力很强,自己就能搞定一切,这些公司的核心(赚钱)环节,外国投资者是“针插不进水泼不进”的,典型的如SaudiAramco。

  新兴经济体国家:寡头垄断。对于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全球新兴经济体国家,这些国家的石油产业的一般模式是:各有2-3个国有的石油公司控制着这个国家的石油产量,按地域划分各自的市场,业务各有侧重,相互之间进行有限的竞争,是一种典型的“寡头垄断”模式。比如,中国的“三桶油”,即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其中,中石油的地盘主要在黄河以北的华北、东北、西北地区,也包括西南地区,业务上侧重陆上上游的勘探与生产;中石化的地盘主要在黄河以南的华东、华南、华中地区,业务上侧重于下游的炼化与销售;中海油的地盘主要在海上,业务侧重于上游的勘探与生产。同样,俄罗斯有“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侧重于石油业务)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侧重于天然气业务);印度的国家石油天然气公司(ONGC)和印度石油公司(India Oil)。这种寡头垄断的形成其实是和该国的经济制度一脉相承的。以中国为例,由于我们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市场经济,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迈进的这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过程中,三桶油共同存在的寡头垄断形式是与我们当前的发展阶段相匹配的。这也是我们国家的石油企业往往规模小、实力弱、数量少,根本不能和三桶油进行竞争的主要原因。

  OECD国家:自由竞争。OECD国家基本上是全球发达的、以市场经济为主的、以进口石油为标志的“发达消费国”。其中最为典型的是美国。美国除了有埃克森美孚、雪佛龙等世界级的跨国石油巨头外,还有数量高达几千家的独立石油公司、小型石油公司。在那里,大公司有大公司的玩法,小公司有小公司的活法。成长和倒闭、竞争与合作等都是自由的,不存在一家独大,也没有所谓的地域、市场和业务的划分,完全是自由的。但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政府的有效监管之下进行的。

  看看人类有多少次纷争是因石油而起,有多少国家因石油而变得底气十足,有多少国家因为石油而陷入或内战,就知道这种神奇的物质的影响力了。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战略性资源,石油地理上分布的不均衡必然会产生地缘和地缘经济效应。而这种效应在极大程度上左右了全球的经济格局。

  因油而富:沙特、卡塔尔与阿联酋。当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前夜,沙特国王伊本·沙特与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地中海的军舰上就两国的战略联盟签订协议时,谁也不会料到此举对沙特、对美国和对全球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从此,听话的沙特在美国的保护下,虽身处具有“世界火药桶”之称的中东,却仍然保持了长久的稳定和发展,避免了像以色列、伊朗和伊拉克这些国家长期和战争的厄运;从此,在美国的技术和投资帮助推动下,沙特一跃而成为全球第一大产油国,2003年以来,沙特的原油日产量一直保持在1000万桶以上(年产5亿吨),占全球总量的13%左右,“沙特打个喷嚏,全球的油气市场乃至世界经济都会感冒”“沙特人吼一吼,全球石油工业抖三抖”;从此,沙特便发展成为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之一,沙特的王储们是世界上最有钱的一群人,沙特的麦加和麦地那两大伊斯兰教的圣城成为全球穆斯林们最向往的地方,这可不是纯粹的宗教影响力,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石油经济作支撑,沙特是做不到对全球伊斯兰人“海纳百川”的姿态的。再来看看卡塔尔和阿联酋,如果没有拥有全球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的头衔,卡塔尔是断不可能成为全球人均GDP最高的国家之一的;如果没有强大的石油经济做支撑,阿联酋的迪拜是断不可能华丽转型,成为中东乃至全球最奢华、最开放的城市之一的。

  因油而乱:伊拉克、利比亚。伊拉克坐拥古巴比伦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几个主要的发源地之一;伊拉克坐拥全球第三的石油储量,坐拥中东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这两条中东大河的核心流域,是中东地区“有油又有水”的唯一地区性大国。可是,现实又是怎样呢?那里的人们正在忍受战争、饥饿、教派冲突和仇杀以及彼此起伏的恐怖袭击,2003年伊拉克战争以来,伊拉克的平民月均死亡人数在300人以上,平均每天就有10个人非正常死亡。原本是古巴比伦传承下来的文明天堂,现在却成了人间地狱。更为严重的是,如果自两伊战争开打算起,伊拉克已经在战争、制裁、战争的恶性循环中度过了20多年,这整整毁掉了一代人,他们的成长、教育等等都无从谈起,伊拉克的未来很让人担心。利比亚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按理说,这是一个天堂般的国家:“这个非洲地区的第一大石油资源国,日均200万桶的石油产量,80%左右供出口,每天就有1.6亿美元的外汇收入,而其人口只有区区600万,人们理应富得流油,这难道不是天堂般的国家吗?”可真实的情况又是怎样呢,靠发动上台的前总统卡扎菲的42年的统治,给利比亚留下的只是和贫富悬殊;后卡扎菲时代直到现在,仍看不到利比亚真正和平宁静的情景。说到底,伊拉克和利比亚的社会体系被严重撕裂了。伊拉克和利比亚的人民是一群“手捧金饭碗要饭”的人,他们是悲哀的,更是无辜的。

  因油而腐:石油诅咒,尼日利亚、安哥拉。先讲一件线日夜,尼日利亚南方重要城市拉各斯,一伙窃贼在幕色掩护下,割开了一条输油管道,向数百个大桶内灌油。不久,满地流淌的石油引得周围数百居民蜂拥而至。当人们大桶小盆端得正欢的时候,悲剧发生了:不知从哪来的火星点燃了地上的石油并引起了爆炸,顿时间血肉横飞,撕心裂肺的哭喊救命声响彻天地。等救援人员赶到时,现场已惨不忍睹:没有发现一个幸存者,所有死者都面目全非,尸身支离破碎、残缺不全,有的只剩骨骸,几近成灰,根本无法辨认身份。据尼日利亚红十字会估计,可能高达850多人被活活烧死。这是“石油诅咒”发生在尼日利亚的一件典型的悲剧。这种事情每年在尼日利亚都要发生好几起。目前,在尼日利亚,不法分子偷盗石油的量是日均30万桶,相当于一个年产1500万吨的大油田,偷盗的价值大约在100亿美元左右。另外,尼日利亚的泛滥成风,权力寻租盛行,素有“国家”和“投资环境最差国家”之称。“透明国际”历年对各个国家的情况排名中(名次越靠后越),尼日利亚常常在最后三名徘徊(最近几年稍微有所改善,2014年是144名)。尼日利亚是非洲的第一大产油国,也是非洲地区最早与外国大石油公司开展石油合作的国家之一,按理说,在石油治理机制上应该成为非洲的榜样,但给人的感觉是,在尼日利亚,除了之外还是,除了偷盗之外还是偷盗,除了绑架之外还是绑架。以至于近几年外国投资者们纷纷撤离该国的石油领域,导致该国的石油产量不升反降。紧随尼日利亚之后,安哥拉目前是非洲第二大产油国,但其程度与尼日利亚不相上下,2013年在“透明国际”评估报告中排名153位。看得出,拥有财富而不能善加利用,终将被财富所诅咒。

  因油而战:南苏丹与苏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南苏丹本来是苏丹的一部分,在地理上属于苏丹的南部,2011年7月9日,这一格局被打破。南苏丹民众通过全民公投,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从苏丹正式分离出去。仅仅过了一年还不到,两个国家发生了冲突和战争。虽说,“文明的冲突”是导致这两个国家最终分道扬镳的官方解读leyu手机版登录入口,但导致其并长期处于“要么是战争、要么在战争边缘”状态的诱因却是石油。线年代后期,苏丹发现了大油田并在1999年投产,这本是一件高兴的事。但上帝好像故意跟相对强势的苏丹北方政府开了个玩笑,几个大油田的约80%的储量均位于南苏丹境内。好在苏丹的北方有海港,于是通过建设管道,将南苏丹的石油向北输送至北部的红海港口,实现外销和外汇收入。久而久之,南苏丹不干了,油几乎全部是我的,凭什么你北部政府得收入的大头?2012年年初,南苏丹宣布停产,掐断了这两个国家的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冲突和战争随之发生。关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可谓家喻户晓。但不为大多人所知的是,萨达姆当时入侵科威特的一个重要借口是,科威特长期盗采其油田。真实的情况是,这个油田在地上虽有一部分在伊拉克境内、另一部分在科威特境内,但在地下几千米的深处,确是连接在一起的,是一个整装的巨型油田。

  因油而苦:挑战霸权,伊朗,受到制裁。伊朗是中东地区现代石油工业的发源地和历史上全球高端的油气合作市场之一。伊朗的现代石油工业已近百年历史,比中国早很久。目前,伊朗是全球第二大油气资源国,这本来也是一个天堂般的国度。但半个多世纪以来,伊朗似乎专门要和西方国家过不去,尤其和美国人过不去(也许正好相反)。1979年发生在伊朗的美国大使馆人质危机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自那以后,伊朗遭受了长达35年的经济制裁,以致发展到现在的全方面制裁。于是,伊朗人在苦日子中慢慢煎熬着,也不知道何时是个头。其实,美国和伊朗之间存在的“结构性”冲突往往不可调和。伊朗的综合实力在中东地区是数一数二的,只有当年的伊拉克萨达姆政权有实力和其叫板。伊朗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用美国著名的地缘学者——布热津斯基的话说,伊朗是全球地缘“大棋局”中的“战略棋手”,而不是棋子。伊朗谋求地区大国的抱负和美国人掌控中东的战略直接发生了对撞。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伊朗人虽坐拥全球第二的石油储量,但在美国人的全面“”下,石油财富不能被有效利用,伊朗人只能苦苦忍受。

  因油而强:美国、俄罗斯、中国。现代石油工业发源于美国,美国曾经是全球第一大产油国,美国产生了洛克菲勒这样的业界公认的“石油教父”,美国培育了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这样的全球百年石油巨头,再后来,美国变成了全球第一大石油消费国,美国动用其分布全球的、军事和外交力量去保护其石油安全供给,美国纽约商品交易所成为全球石油期货交易最发达的地方。美国是全球石油业当仁不让的老大。应当说,是美国的现代社会制度,特别是创新机制,催生了美国的石油工业,石油工业的发展反过来也驱动了美国经济的发展;埃克森等跨国石油公司是美国跨国企业的佼佼者和代表,正是由于拥有一群以石油公司为代表的、富可敌国的跨国企业,美国的全球霸主地位才有了实体经济的支撑。如前文所述,俄罗斯拥有储量不菲的石油和天然气,长期以来一直支撑着俄罗斯和前苏联的大国地位。近20年来,俄罗斯将手中的“天然气牌”玩得出神入化,为俄罗斯获取了极大的经济、外交和地缘的空间。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俄罗斯与欧盟的博弈中,俄罗斯总是处于上风,因为欧盟天然气消费总量的40%左右来自于俄罗斯。有一种说法是:如果俄罗斯对欧洲全面断气,用不了几天,欧洲一大批国家的现任政府首脑就得下台。再来说说中国,中国因油而强的典型是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开发,直到现在,大庆油田在中国工业界仍有不可替代的份量,大庆是一面旗帜,“工业学大庆”是时代提出的口号,到现在依然耳熟能详;相应地,油田建设开发过程中培育的“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成为中国石油工业的灵魂,与“航天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并列,成为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精神财富。

  最后,用三两句话谈谈一下石油的未来。石油还有未来吗?当然有。但石油的未来不是石油这种物质被人类用光了——就像一种物种灭绝了,不复存在一样的灰暗。在下不才,我觉得石油的未来既有可能是——人类不再使用石油了,人类有了新的、更便宜、更清洁的能源。人类从远古一路走来,先用木材做燃料,后来改用煤,再后来改用石油,再到目前大规模使用天然气和新能源。当然,这几种能源种类相互有交叉,在某一历史阶段共同为人类使用。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样一个现象:人类放弃大规模使用木材而改用煤,绝非全球的木材用光了,而是人们觉得用煤更经济更实惠更方便;人类放弃大规模使用煤炭而改用石油,绝非全球的煤炭用光了,而是人们觉得用石油更经济更实惠更方便;未来,人类放弃大规模使用石油而改用天然气和新能源,绝非全球的石油用光了,而是人们觉得用新能源更经济更实惠更方便。这种现象背后其实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左右着一切——价格。谁便宜我就用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