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8-08980898

leyu手机版登录入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团队

leyu乐鱼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leyu手机版登录入口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团队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我们的行装,攀上那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

  这首充满的《勘探队员之歌》,从来都是地质教研室老师们的最爱,60多年里每次唱起都热血沸腾。当年的教研室变成了如今的专业课程教师团队,但那颗火热的心依然在燃烧……

  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有一支国家级教师团队,在国家能源战略面临重大挑战的形势下,在大学校园也受到不良风气影响的现实环境中,他们仍像老一辈教师一样,不忘育人初心,牢记教师使命,专注资源勘查,效力国家战略。团队自1953年成立至今,经过几代教师的不懈努力,虽然办学地点换了多次,团队名称也改了数次,但重教育人、服务能源、科教兴国的传统薪火相传、历久弥新。这个团队就是“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师团队”,2017年底被评为全国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团队里的老师都清楚的记得,当年上大学时懵懂的自己,是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中渐渐确立了自己的人生态度,老师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自己的一生。所以,团队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重视师德师风,努力成为影响学生人生的经师和人师。

  每年新生一入学,团队负责人、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蒋有录教授就与大家讨论如何上好新生研讨课。这是专为新生开设的一门课。这门课不论从专业、学业,还是职业、事业的角度看,无疑是新生大学生活中的第一粒扣子。蒋老师极其重视这堂第一课,他不仅带领团队深入讨论,而且带头主讲。他用石油人国家为重、奉献为荣的精神,用石大校友四海为家、石油报国的事迹,用自己学习恩师、甘为人梯的体会,把课堂变成一碗浓浓的“心灵鸡汤”。有学生听了后感叹,“蒋老师的课能改变人生”。

  团队教师自觉当好学生成长的护航员,在抓好教育教学的同时,关心关爱学生,时时处处尽到老师的责任,赢得了学生们的亲近和敬重。

  团队成员董春梅教授热情开朗,又多有才艺,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有了麻烦都愿意找她帮忙。很多学生更是把董春梅当作了自己的知心朋友。学生偷懒了,成绩退步了,只要董春梅知道了,她都会及时教育他们。学生进步了、得奖了,她高兴得像个孩子。有一次,有个学生突然发病住院,董春梅闻讯急忙赶去探视,像妈妈一样安抚学生,让病痛中的学生不再孤独。临走董春梅把口袋里所有的钱都掏了出来,数也没数全塞到了学生手里:“不用着急,没事的,会好的。”2016年,在“齐鲁最美教师”评选中,学生们自发在朋友圈里为她拉抬人气。那是学生们对董老师发自心底的爱。

  在团队成员张立强教授的眼里,学生的事比什么都重要。学生有事找他,他不管多忙都会马上停下手头的工作,先解答学生的问题。有时,他从外地出差回来,行李箱还没放下,就出现在学生开班会的现场。他在学生面前总是笑容可掬,温暖如春,被学生称为阳光的“帅锅”。

  地质类的课,成了很有情怀的课。课堂上,老师把美丽的地质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经典的诗词歌赋与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激发学生爱祖国、爱自然、爱科学,志存高远;野外地质实习中,老师登高涉险、风餐露宿,与学生一起探寻地质奥妙,让高峰断谷变成生动课堂。许多学生毕业多年后讲起大学最难忘的事情还是那次野外地质实习。

  培养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专业教学至关重要。在学科建设和科研任务日趋繁重的今天,团队所有教师舍得在教学上下功夫。在他们心里,把每一节课都打磨的精致,是对学生高度负责的体现。

  在团队中,流传着30多年啃一门课、写一本教材的故事。说的就是教学名师蒋有录1982年毕业至今,一直潜心钻研《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这门课的故事。从教30多年,他讲授此课已有几十遍,但他年年都在如何讲好这门课上花费大量心思。大纲修订、教材更新、教案讲稿、讲授方法,每个环节他都是精磨细研。他常说,“教学工作是个良心活”。何止他一人在啃一门课,又何止啃了30年。从1953年至今,几代教师都在啃,如今整个团队都在啃,团队教师负责的专业核心课程始终与时俱进,反映学科前沿。为了跟上科技发展和行业发展的步伐,团队一直保持着集体研讨和以老带新的好传统。谁都知道,教学上的投入深不见底,效果滞后,难以计量。当很多人把精力放在显示度高的科研项目上时,这个团队却在教学年年都有新发展,组织实施了多个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团队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国家一流建设学科和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坚持科学研究与教学研究相结合,把学科和科研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的优势。他们紧跟前沿技术,狠抓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油田总地质师、知名专家进校授课,团队教师带学生到现场、企业上课,已成教学中的常态。同时借鉴国外工程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的培养理念,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升级版的工程师和科技领军人才。

  给学生一碗水,老师不光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一桶优质水。蒋有录在历次学生评教活动中均被评为优秀,他主讲的5门本科生课程和3门研究生课程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有的被作为示范课堂。他本人先后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并获得我国地质科学最高荣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leyu乐鱼

  团队成员查明教授是是山东省首批科研创新团队带头人,科研任务十分繁重,但他在教学中,每门课程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准备素材和教案,并将学科前沿动态及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基础理论教学中,枯燥的专业知识在他的课堂上变得形象生动,仿佛把学生带入了场面宏大的生产现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团队的努力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并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课程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专业主干课“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2005年成为全国同类课程首门国家精品课程,于201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主编的“十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获山东省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国石油高等教育优秀教材奖,并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团队研发的“一种圈闭动态充注教学模型及其教学方法”,已获国家发明专利。团队规划建设的现代化地质博物馆,集教学、实训、研究于一体,既是在校生学习探究的良好平台,也是青岛市爱国主义教育和地学科普基地leyu乐鱼。2018年全国第一届地球科学竞赛山东赛区的竞赛,中国科协把大赛承办任务交给了这个团队。

  正是由于团队教师数十年如一日对教学的执着,新一代毕业生质量得到同行和用人单位高度评价,被誉为新时期石油工业的尖兵。毕业生中有学界精英、行业翘楚、全国英模,还有大批各类优秀人才。一批优秀在校大学生获得李四光优秀学生奖及山东省挑战杯、全国地质技能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等最高奖项。

  瞄准学科前沿、瞄准国际水准、瞄准国家重大需求,这是该团队近几年一句响亮的口号,也是团队科技创新的基本准则。学科带头人郝芳院士常说“我们作为国家一流学科,必须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总教育我们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就是要我们在创新驱动战略中有大作为,做大贡献”。该团队以服务国家能源战略为使命,瞄准重大需求,持续开展科技攻关,多项科技成果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为保障国家油气资源安全、企业技术进步及油气地质理论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团队围绕东部剩余油挖潜和西部深层以及海洋油气勘探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进行基础理论、关键技术及应用研究,形成了油气成藏机理、沉积储层、构造控藏、油藏描述与剩余油分布等特色方向,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共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等纵向课题140多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励13项,这些令人称叹的数据后面,离不开团队每一位成员的辛勤付出。

  著名矿产普查与勘探专家郝芳院士亲自组织一流学科建设,主抓团队、平台建设和重大研究任务的组织协调,牵头立项中国科学院“智能导钻”先导专项课题,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已成为向深地探测进军的一支特种部队,他们的目标就是抢占关系国家能源安全的战略要地。

  林承焰教授及其团队在“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连续主持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课题,注重多学科融合和学科交叉,在高(特高)含水油藏、低(特低)渗透-致密油藏等复杂油气藏精细表征及剩余油分布预测理论、方法和技术领域形成研究特色和系列研究成果,解决了提高油田采收率的关键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在国内外20多个油田得到推广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

  操应长教授、刘可禹教授负责的油气储层研究中心,以油气储层形成与预测的基础研究为攻关方向,已在含油气盆地层序地层学、砂体沉积学、储层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地质及油藏地球化学等领域形成了系列创新性成果,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被SCI、EI等收录15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山东省、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操应长主持的“渤海湾盆地深层油气地质与增储方向”课题已获准纳入“大型油气田与煤层气开发”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查明教授负责的“致密油气地质与勘探创新引智基地”2015年立项至今,将国际交流合作、引智引才的大门越开越大。团队成员周瑶琪教授在山东省的重点支持下,正在把“灵山岛深部地下实验室暨科学钻探一井”,建设成地下资源、环境、灾害问题和基础科学研究的综合性实验场。

  这个老中青结合的团队,有的土生土长,有的海外归来,有的已霜染两鬓、有的才初出茅庐,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在祖国大地上写出高水平论文,为国家找到更多的油气资源。

  该团队作为中国石油大学一个优秀的教师群体,诞生于百废待兴的建国初期,壮大于改革开放的发展时期,腾飞于迈向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每个团队人都清楚,团队继往开来、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在于守正创新。他们坚守着一种精神leyu乐鱼,一种让全院师生员工倍加自豪的“勘探精神”。这就是乐于吃苦、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勇于创新、胸怀全球的尖兵精神,善于沟通、心系大局的协作精神,忠于事业、肩担重任的奉献精神。多少年来,“勘探精神”已深深融入了自己的血脉,当感到疲惫、感到困惑时,是“勘探精神”给予了力量、启示了方向。 难怪,当他们从媒体上看到黄大年老师的事迹时,很多老师心绪难平、热泪盈眶,因为与黄老师相同的学科背景、相同的责任使命、相同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瞬间激起了心灵上强烈的共鸣。

  “勘探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伴随着团队的发展。师生相对集中的场所,都被团队赋予了浓重的文化元素,成了文化育人的环境。每年暑假,其他专业的教师们大都开始休整,而他们又苦又累的野外实习却刚刚开始。“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汗;吃饭不准时,睡觉摇蒲扇”是他们野外实习生活的真实写照,但也是传承“勘探精神”的重要课堂。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团队党支部精心设计推出了“学榜样、讲奉献、有作为”主题展览。11块展板包括先生之风、名师风范、劳模风采、良师益友、地院英才等5个栏目,收录了27名师生中的典型人物,生动诠释了“勘探精神”。

  团队里的老教师都清楚的记得,1995年初夏,我国号称“800兄弟”的勘探大军挺进青藏高原,探寻新的石油天然气资源。团队也组织了一支队伍参与其中。藏南地区被称为生命禁区。高原的低温、狂风;荒漠的孤寂、煎熬;高原反应带来的头痛、胸闷……,团队在一次次生死的考验中坚守阵地5个月,400多公里的工作剖面上撒满了队员们的汗水。然而这次勘探,为全国探寻新的石油储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了紧密对接石油企业的科技需求,有科研任务的老师需要经常到油田交流汇报和做实验。50多岁的戴俊生教授,在与新疆油田合作项目“准噶尔盆地乌-夏断裂带精细勘探潜力研究”中,一年往新疆跑十几趟,一待就是半个多月,而且是经常待在工区的探井上,白净儒雅的脸上落满厚厚的黄沙。林承焰教授为了精确观察实验岩心,在孤岛油田现场考察半个多月。还有一年,林承焰为做好中石油集团公司的“松南盆地中央坳陷西部隐蔽油藏预测”课题,赶赴吉林寻找油藏分布的信息。为了获得第一手宝贵资料,他在零下十几度、没有暖气的岩心库房一呆就是一整天。不下功夫,白费功夫。正因为功夫下得扎实,他的研究成果在油田的应用效果非常显著。现场师傅们都说:“林老师真神,几千米地下的事儿,他咋摸得这么准!”

  大爱无疆,大道至简。这是一个60多年永不止步的团队,他们把爱国家、爱事业、爱学生的无私大爱化作春风化雨的教书育人;他们把讲使命、勇担当、乐奉献的崇高大道变为千辛万苦的科学探索。逝者流芳,存者继行,来者增辉。